獻詩的角色和資源考慮 (10Sep16)
我們在崇拜中的獻詩,是從詩班因資源限制簡化而來。 詩班的設立來自舊約,目的是爲了在聚會中帶領/代會衆獻唱,贊頌神的作爲,詳細和成員要求可參照下面網頁。(有心志參與者尤其請詳細看)。
我們的獻詩,有時唱得很多,有時衹有幾句。其實唱得多少,原理是看主領對程序的理解,做出安排,但實際上效果和資源也是考慮。
傳統的詩班,像母堂,人數衆多,加上豐富的配樂,真的可以做從安靜到到宏偉的效果,但我們衹有一個人,配樂也相對薄弱,比較難做到宏偉,就集中在靜思類環節居多。 現代崇拜,會衆能自己參與,不像舊約由利未人代辦。以前我們的崇拜,主領是帶領會衆面對神,詩班有天使的角色,唱出慰勉會衆的詩歌,但現在我們大埔堂崇拜在改變,主領是會衆一部分,所以越來越少對會衆的指令,加上某些環節獻詩也不可以代替會衆, 比如堅信/贊美。 所以需要獻詩部分需要減少了,如果太多變成演唱,也減少會衆參與。
我建議主領,雖然事奉表預先安排了獻詩,但不必因此硬性安排獻詩唱。 有時聽到整個崇拜衹獻唱半首,然後全程陪會眾同唱,實在沒有必要,可以取消當天獻詩,讓肢體可以參與其他事奉。母堂開堂一段日子,也試過把幾十人的詩班取消,因詩班員大部分是熱心的肢體,他們可以用時間做其他事奉,直到資源充足,再重辦詩班。
我這樣建議,不是說獻唱不重要,而是建議主領從程序的氣氛細心考慮,可以就盡量使用該事奉,但如果真的不需要,或很小,比如小段安靜,不妨用音樂編排代替,使大埔堂有限資源更有限使用。當然,主領也可以因有獻唱而調整/豐富程序的。
下面有關於詩班員/獻詩的角色, 要求資料,對有心參與的肢體有用。
http://www.vccstm.ca/Otm/issue132/0409mi09.htm
http://www.vccstm.ca/Otm/issue132/0409mi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