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指引 (大埔堂栽培資料) (5Jun16)
假如您曾經在信仰上年青過的話,您應該也試過追求每天都靈修。為什麼今天的您不再如此行呢?是否人長大了,不再有這需要呢?情況就如您從前天天都在家吃飯,長大了之後,一週只留在家一兩天了。還是我們對靈修的認識有偏差,不明白它到底是什麼呢?
靈修的定義是:透過與上主溝通而更深認識上主。在這簡單的定義裏,有兩個需要解釋的觀念,第一是「與上主溝通」,第二是「更深認識上主」。
什麼是「與上主溝通」?
溝通從來都是雙向的,自說自話不算是溝通。因此,與上主溝通一般都包括祈禱和聆聽。有一個從社會的標準看極其平凡的小人物,他每天工作完了都去教堂禱告,內容是這樣:「耶穌呀,是我呀,平凡仔呀!」然後他便安靜,等候主耶穌回答:「平凡仔,我呀,耶穌呀!」。之後又是安靜,平凡仔便回家了。這就是他的靈修,因為平凡仔和主耶穌均享受彼此的同在,而且他們之間是按名的呼喚(賽四十三1;約十3)。我們常以禱告向上主說話,我們也常說要聽上主的聲音,但極少人真的憑耳朵聽到上主的聲音,因為上主很少以這個途徑回應我們。祂常用的方式是:(一)透過聖經;和(二)透過其他事物。但無論是哪一個方式,都是聖靈的工作,且都是通過我們自己的意念的。既然是通過我們的意念,我們在過程中便有須要負責的部分了。一個很古老的比喻這樣說:
靈修好比一個人拿著收音機準備接收廣播,他要做好兩件事:(一)離開嘈吵的環境;及(二)調校正確的頻度。當這兩樣都做好了,人的責任便完成。至於他能否收聽任何訊息,已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
這比喻說明,人與上主交往,歸根結柢是上的恩典,就是祂願意與我們交往(發出大氣中的電波),否則我們什麼都收不到。消極方面,人的責任就是離開嘈雜的環境──即安靜下來;積極方面,是調校頻度──即培養閱讀聖經、閱讀世界,和閱讀自己的意念的習慣。(至於如何培養,請看第三至五集。)
什麼是「更深認識上主」?
「更深」意味著一個進程,這當然是指向屬靈的層面,就是追隨基督的樣式。耶穌是我們生命的最高指標,效法的對象。屬靈的長者也可以是我們效法的對象,保羅就表示願意弟兄姊妹效法他,像他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不錯,我們信主的年日久了,習慣了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就算不天天靈修,我們在很多事情上都不會犯大錯,還可以在教會撈得風生水起。可以,弟兄姊妹啊,這又如何?!我們其實不愛上主啊!!!!!!! 《苦戀》的作者留下一個問題:「我愛中國,但……中國愛我嗎?」我們也當思想一個問題:「上主愛我,但……我愛上主嗎?」愛就是促使我們在沒有監視,沒有比賽氣氛的情況下,每天與上主溝通的唯一原因。我極渴望在靈修這事情上,看見「拿撒勒的光輝!」我們一個個,就是隨著主耶穌的腳步,從拿撒勒出來的「好東西」!
毫無疑問地,人是應該努力親近上主的。「哪一大國的人有神與他們相近,像耶和華─我們的神、在我們求告他的時候與我們相近呢?」(申四7)「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四8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