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TEM Slideshow

五旬節聖潔會大埔永光堂

同尋異象 復興靈性 領命啟航





聚會時間 聯絡我們 需知指引
 
作者 李裕後

論禮儀崇拜與現代敬拜讚美如何在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崇拜中相遇

 

黃紹姬牧師(25/2/2008

 

(一)引言

 

禮儀發展的過程中,是一個統一和系統化的發展進程(the unification & standardizing of church practice 不過,不一定是最優秀的禮儀模式會被選用,卻是最切合群體需要的崇拜模式才被採用。有學者認為,最好的禮儀應是與當時的時代、處境、社會文化有關連的,以配合當時當地的群體需要。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的崇拜,正好是一個與時代、處境、社會文化緊扣的崇拜,在此基礎上,本文介紹禮儀崇拜與現代敬拜讚美如何在崇拜中相遇。

 

 

(二)永光堂的主日崇拜

 

1.承襲自由崇拜的傳統

 

自宗教改革後,不少新教教會摒棄大公教會的禮儀傳統,各自編製他們的崇拜內容和格式,此崇拜被稱為自由崇拜(Free Worship)。承襲了此自由崇拜的傳統,以及在沒有豐富的禮儀傳統遺產下,永光堂製定了切合自己的崇拜內容模式和架構。縱然是五旬宗派的教會,永光堂卻並未完全採用五旬宗派的自由敬拜或靈恩的敬拜模式,相反,卻融入了一些大公教會的崇拜禮儀元素。

 

2.崇拜的四大禮序

 

永光堂主日崇拜是建基於四大禮序的架構上 - 進殿、敬拜、聆聽、委身及差遣。

 

I第一個禮序是「進殿」,包括以下五個內容﹕

 

i. 安靜、等候、認罪、感恩、渴慕  

一個預備的時刻,提醒人此刻已經在主的殿中

 

ii. 宣告  

一個宣告的時刻,讓會眾知道崇拜正式開始

 

iii. 進場、恭迎主臨  

一個歡迎的時刻,以最尊貴的方式,恭迎上帝的臨在

 

iv. 誦讀、讚頌  

一個稱頌的時刻,稱頌上帝的名字、屬性和作為

 

v.     認信 -

          一個信仰宣告的時刻

 

(II) 第二個禮序是「敬拜」,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i.      讚美 -

一個歡呼讚美的時刻

 

ii.     渴慕、反省、培靈

一個思想、默想的時刻,讓聖靈與人說話

 

iii.      堅信、盼望、感恩、生命降服

因著上帝的話語和聖靈的引導,眾人向神作出回應

 

(III) 第三個禮序是「聆聽」 - 證道的時間

 

(IV) 第四個禮序是「委身及差遣」,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

 

i.委身立志 -

          會眾用具體的行動回應神,並在神面前立志

 

ii. 三一頌  

會眾將榮耀歸給三一真神

 

iii. 主禱文

一個集體祈禱時刻

 

iv. 祝福及差遣

會眾接受祝福及差遣

 

 

3. 主日崇拜的實踐與執行

 

I崇拜的準備

 

i.崇拜主席、領詩

 

他們全是平信徒,在既定的四大禮序崇拜架構下,設計整個崇拜的內容,若用現今的述語來說,他們是崇拜的設計者。在八個禮拜前,他們要選定崇拜的主題、詩歌、經文,經批核後,他們需要在四個禮拜前預備一份詳盡的崇拜演繹稿,除了所選用的詩歌和經文外,此演繹稿更要清楚表達如何演繹,例如唱詩歌的次數、期望營造的氣氛等;此演繹稿一方面有利各崇拜事奉人員的配合,而另一方面,是要防止任何即興及個人性的說話。

 

ii.新歌、詩歌、程序批核

 

當主席、領詩預備好演繹稿後,便交有傳道人審批。若是新歌,則由資深的音樂創作信徒批核;而演繹稿上的信息內容,則由傳道人批核。由於不同的主席、領詩都有不同的風格,故此,此批核步驟是必須的;一方面可確保崇拜內容及形式上的質素,以及維護教會的崇拜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亦可以按個別主席、領詩的設計,加插一些合乎處境、可行性高的新元素和表達方式。換言之,用現今的述語來說,所有批核員扮演了崇拜品質保證專員的角色。另外,詩歌的批核也是十分嚴謹,首先,詩歌的選用不可以在八個禮拜內重覆,此做法主要是擴闊會眾所唱的詩歌曲種和內容,以免像時下的流行曲,不斷重覆唱頌。還有,新歌的批核也是嚴謹的一環,所有新歌的內容必須要合符神學、合符文法、合乎粵音、和合乎音樂曲式的,這樣就可以保證詩歌信息的內容和詩歌的質素。

 

iii.其他支援單位

 

當詩歌和演繹稿之批核過程完畢後,批核好的演繹稿便交由其他崇拜支援單位,好讓各事奉者能盡早的綵排和預備,以能配合主席、領詩的要求和期望,在崇拜中一同帶領會眾敬拜上帝。當中包括有崇拜總監、配樂、詩班、獻詩、音響、燈光、以及負責製作Power-point之肢體同工。

 

II)綵排

 

在崇拜前,所有崇拜事奉肢體必須先有各自的預備和綵排,在預習綵排(Pre-rehearsal)中,獻詩、詩班、配樂,可以按照主席、領詩的指示,嘗試練習不同的演繹方式,以便在總綵排(Final rehearsal)中表達出來。由於參與崇拜事奉的人和單位不少,故此,崇拜前的總綵排是必要的,是一個召聚的機會,讓各單位走在一起,作出彼此的協調和配合。

 

(三)禮儀崇拜、現代敬拜讚美、崇拜注意元素

1.禮儀崇拜

禮儀崇拜的模式、所選用的經文和禮文,已經由中央(禮儀小組)製定,並且清清楚楚的列印在禮儀手冊上。大體來說,禮儀的儀式主要有以下四個禮序﹕進堂禮、聖道禮、聖餐禮、差遣禮。至於所選讀的經課,是與禮儀節期配合的。此外,除了禮文,亦透過記號和象 ,感動會眾領受及投入崇拜。另外,也用不少行動象徵:鞠躬、跪 、行列、劃十字等;以及一些禮儀空間,如色彩、聖堂的擺設、建築空間、畫象標記、講台、聖桌、洗禮盆、服飾等,全都有教導和醒覺的意義,為的是幫助會眾親近上帝,加強崇拜的氣氛。另外,在禮儀色彩方面:聖壇、講壇和讀經台上的顏色覆蓋,以及牧師所配戴的聖帶,也隨著各節期及節日所適用的顏色而更易。

2.現代敬拜讚美

現代敬拜讚美是一種十分著重個人感受和情感表達的敬拜方式,常以音樂及一些帶動性說話,引領人情感投入敬拜,這就是現代敬拜讚美所提出的 敬拜流程flow),類似禮儀崇拜中的秩序;而敬拜流程是十分高舉聖靈的參與和工作、敬拜的空間和人的自由,有些更以此流程比喻為一過親近上帝的旅程(journey),會眾只要按照帶領者的指引,透過音樂和詩歌,以及聖靈的帶領,積極的投入,便能與主相遇。而此流程的製定,是沒有任何既定的方式程,主要是由帶領敬拜讚美者所設計的,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設計,因而有不同的流程;有時,此流程更是 即興 的產品,在亳無預備的情況下出現的。

 

此外,會眾的投入和參與也是十分重要的,他們不一定需要按著帶領者的指引作出相應的敬拜表現,甚至乎,會眾是可以自由的以不同方式如舉手、拍手、跪下、跳躍、歡呼等敬拜,在音樂和詩歌的帶動下,讓個人的情感更能表達,更能投入敬拜上帝;會眾的投入也同時的營造著敬拜的氣氛。帶領敬拜讚美者是需要十分敏銳會眾的即時情況,他與會眾之間的互動關係是重要的,也建構著整個敬拜的流程。

 

當然,現代敬拜讚美所選唱的詩歌內容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別於禮儀教會的豐富神學信息的詩歌,現代敬拜讚美詩歌是十分簡單的,不但如此,詩歌所選用的詞彙也富有情感性,容易讓人投入敬拜。另外,承載詩歌的音樂,在敬拜讚美的模式中,也有很重要的影響力。有別於禮儀崇拜中的音樂角色,它們只是輔助禮儀的進行,但近代敬拜讚美的音樂是有著強烈股動的角色和作用(momentum character), 讓不同的詩歌、環節、情緒等結連在一起,就像電影中的配樂,營造流暢的氣氛讓人投入,傳遞信息及鼓勵人參與。一個好的流程是需要一位有技巧的主領,懂得用合宜性的帶動說話、語調、美好和簡單的詩歌,捕捉到會眾的情緒和反應,敏銳聖靈的帶領,帶領人敬拜神。 換言之,領敬拜者要營造一個空間,讓聖靈在敬拜的群體中動工和參與。總括而言,現代敬拜讚美所提出的 敬拜流程,是建基於領敬拜者的技巧、會眾的投入、音樂的使用、聖靈的工作,以及彼此間的互動關係。

 

3.崇拜的注意元素﹕

 

從以上的兩種不同類型的崇拜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崇拜元素﹕

 

i. 音樂元素

音樂縱然不是用演說方式表達出來的語言(unspeakable verbal language),但不論是在什麼時期、什麼宗派、什麼宗教儀式上,都擔當了一定的角色。

 

ii. 空間的元素

直間的元素可以包括是場地的空間,講台、聖餐台、浸禮池的位置,以及講台與會眾的距離等。

 

iii. 言語的元素

言語的元素在崇拜中所指涉的,包括是帶領崇拜者用了多少自己的說話﹖用了多少禮儀儀文、禱文、經文﹖他們表達的方式如何﹕口語化、抑或是書面語﹖他們的語氣和聲線怎樣﹖

 

iv. 行動的元素

在崇拜中,主領者及會眾均有不少的身體語言,當中包括有站立、坐下、跪下、舉手、步行等等。

 

v. 視覺的元素

在崇拜中,除了參與的人外,也有不少物件發揮了重要的領導角色,引領人進入崇拜。例如會堂裏的十字架、聖餐桌、講道台、燭台、彩色玻璃、禮儀顏色等等,它們都能傳遞信息,營造氣氛,帶領人朝見上帝。

 

 

(四)禮儀崇拜與現代敬拜讚美如何在永光堂主日崇拜中相遇

 

1.永光堂四大禮序中的禮儀崇拜元素

 

永光堂崇拜的四大禮序為敬拜群體帶來秩序,讓他們有步驟及有層次的去朝見上帝,並讓上帝在這個敬拜的群體中彰顯 - 每個禮序均承載著豐富的信息。在「進殿」禮序中,除了個人的預備外,主席、領詩透過經文和詩歌,先帶領整個敬拜群體朝見敬拜的對象  上帝,並且宣揚上帝的作為和屬性。在「敬拜」禮序中,主席、領詩透過詩歌和經文,帶領會眾向上帝獻出讚美,以及聆聽上帝的聲音,並且作出回應。「聆聽」是會眾聽候上帝的教導,最後,人要立志遵行上帝的教導,以及被差遣進到世界去。此四大禮序簡單的表達了敬拜的對象 - 上帝,以及敬拜的群體應有的表現  回應及生命的降服。而當中的認罪、進場、認信等環節,非五旬宗教會常用的環節。另外,縱然永光堂沒有採用經課,但在每次的崇拜中,必有一個每週經訓的環節,而當中所選用的經文是跟據節期所選用的。有時,講員在講壇上信息,也是配合禮儀節期的。

 

 

2.永光堂四大禮序以外的禮儀崇拜元素

 

縱然沒有像公禱書的禮儀書籍,崇拜演繹稿的詳細編寫,就如一本崇拜禮儀手冊,清清楚楚的表達了崇拜所需的事項內容。此外,種種的批核過程,以及種種的綵排和預備,有助崇拜的規律性和穩定性。不能有個人的言詞表達,為的是要保障崇拜的大公性,這也是與近代敬拜讚美中所推舉的即興敬拜模式有薯天壤之別。另外,在空間的元素上,寬闊的禮堂及空間,酷似長椅的獨立椅子,主席、領詩、講員與會眾的距離,與不少禮儀教會的擺設不無相樣。此外,放在講台中央的聖餐台,及聖餐台上的擺設(聖餐盤、聖經、燭台和花)、聖餐台兩側的十字架和牧人杖,甚至是放在側面的講道台,也與不少禮儀教會的擺設相近。另外,穿上牧師袍的證道牧師,披上合乎節期顏色的牧師帶,甚至乎蓋在聖餐台上的聖餐布的顏色也必須要配合禮儀節期的顏色。

 

3.永光堂四大禮序中的現代敬拜讚美元素

 

有別於大公教會的四大禮序(進堂禮、聖道禮、聖餐禮、差遣禮),永光堂之四大禮序是沒有聖餐環節,取而代之的,便是將敬拜讚美的元素擴大,加入了《敬拜》禮序,成了四大禮序中的一環。此環節的增設,是要讓會眾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讚美和敬拜上帝。

 

4.永光堂四大禮序以外的現代敬拜讚美元素

 

在永光堂的崇拜中,音樂是扮演著極具重要的角色和位置。音樂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再只是伴奏而已;更需要作主導和帶領的角色,與主席、領詩一起帶領崇拜,甚至要製造合宜的氣氛和情境。而樂器的選用也是助長此領導角色,例如節奏強勁的樂器(結他和爵士鼓),能有效地帶動雀躍的氣氛;另外,電子合成器的使用,更有助情境音樂的創作。此外,詩歌不再多用五線譜,取而代之的是簡譜,此轉變締造了一個很大的自由空間,讓演奏者有自由的空間去發揮和彈奏。

 

除了音樂,所選用的詩歌,也是一個重要的元素。在讚美環節中所用的詩歌,也大多是簡短、節奏明快的歌,內容是與人的情感、處境十分貼近,容易讓人的情感投放在詩歌中。另外,合呼粵音韻律的詩歌,也是一種重要的詩歌語言,讓人容易投入。此外,永光堂所有詩歌之分類方式,不但有助主席、領詩選取合乎禮序的詩歌,更有助人在崇拜中作出具體和清晰的回應 - 讚美、感恩、祈求、認罪、渴想、堅信、 盼望、記念。以上種種的元素,能引導人在情感上的表達和參與,也正是近代的敬拜讚美元素。

 

最後,永光堂的崇拜更採用了不少科技及媒體,能在視覺上、聽覺上帶領會眾敬拜神。例如當中採用了不少高科技的設施﹕優質的音響系統、樂器、電子合成器、投影器材、轉播器材等等,好使崇拜有更多及更好的發展空間。

 

  

 

1.  ‘And what one finds in extant rites today is not a synthesis of all that went before, but rather the result of a selective evolution: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 of the fittest, not necessarily of the best’. “How Liturgies Grow? The Evolution of the Byzantine Divine Liturgy” in Beyond East and West: Problems in Liturgical Understanding. Robert F. Taft. (Rome, Pontifical Oriental Institute, 1997), 203.

2.  Anton Baumstark, Comparative Liturgy (Westminster Md.: Newman, 1958) 18-19.

3.  Free worship(自由崇拜)- 基本而言,此名稱是相對於大公教會的禮儀崇拜,在馬丁路得改教後引申出來的崇拜方式,有別於大公教會的禮儀崇拜,改革教會之祟拜模式,是沒有中央既定的敬拜內容和方式,只是由個別堂會的教牧和信徒領袖一同釐定和策劃的。另外,也沒有正規的崇拜詞彙、格式,換言之,只有即興、現場及處境性的語言表達。此外,此自由崇拜不是以聖餐為中心的崇拜,而是以「道」為中心的崇拜  著重講道。期後,隨著教會的發展,更新教會的崇拜可分為以下三類﹕一、以「道」為中心;二、以個人經驗為中心;三、以佈道為中心,所要求的是人的回應。Winthrop S. Hudson, “Define Your Terms,” Foundations IV (1961): 99; Donald F. Durnbagh, The Believers’ Church: the History and Character of Radical Protestantism, (London: Collier-Macmillan Limited, N.Y.: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68), 6-7. Timothy Mayfield, “Free-Church Worship: Ascribing Worth to God,” in The Complete Library of Christian Worship: Twenty Centuries of Christian Worship, vol. II, ed. Robert E. Webber (Nashville, Tennessee: Star Song Publishing Group, 1994), 272. Bard Thompson, Liturgies of the Western Church (New York: Meridian, 1961), 143. Robert E. Webber, “From Modern to Post-Modern: Worship Changes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Theology 42/3 (Sum. 2000): 5-7. James White, Protestant Worship: Tradition in Transition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89), especially chapters 7 and 10.

4.  五旬宗敬拜主要包括有以下的三大內容﹕即興、情感、恩賜運用(spontaneity, emotion,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gifts of the Spirit. Clavin M; Johansson, “Pentecostal Worship,” The New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Liturgy and Worship, 370-1.

5.  Russell Mark Yee, The Tension of Diglossia in Free and Liturgical Worship Renewal (Berkeley, California: Ph. D. Dissertation, 1997), 24.

6.  J.W. Shepperd, “Worship,”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Movements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ed. Stanley M. Burgers (Grand Rapids, Mich.: Zondervan, 2002), 1219.

7.  Paul Baloche defined the “flow” as a “journey”. He is a popular worship composer and worship leader, recording artist and Integrity Music in-house producer. This is his metaphor for worship flow. Andy Park defined the “flow” as the “development curves” of worship. He is an experienced worship leader. David Seay, “Structure and Spontaneity in Worship: Going with the Flow,” Worship Leader 12/8 (Nov. 2003): 27. Joe Pace, “Functional Worship Leadership,” Worship Leader 14/6 (Sep. 2005): 28.

8.  ‘Music should serve the liturgy, but not by adding something that is already there.’ Don E. Sailers, “Aesthetics, Liturgical,” in The New Dictionary of Sacramental Worship, ed. Peter E. Fink (Collegeville, Minnesota: The Liturgical Press, 1990), 35.

9.  ‘Momentum character serves as a medium of continuity by linking the component parts of the rite and allowing these parts to flow so that the unity of the liturgy can be experienced. Hurd, “A More Organic Opening,” Worship 72/4 (July, 1998): 304-5.

10.  ‘The building blocks to creating a seamless service’ This is explained by Paul Baloche. Seay, “Structure and Spontaneity in Worship,” 26.

11.  Foley’s idea on “Music as Communication” is mainly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of two people: G. Révész, who studied on the origins of music, and John Blacking, who is an Ethnomusicologist. See Edward Foley, Music in Ritual: A Pre-Theological Investigation (Washington, D.C.: The Pastoral Press, 1984), 6-8.

12.  Ronald L. Sprunger, “Planning the Flow of Worship,” in The Complete Library of Christian Worship: The Renewal of Sunday Worship, vol. III, ed. Robert E. Webber (Peabody, Massachusetts: Hendrickson Publishers, 1993), 421.

13.  David Seay, “Structure and Spontaneity in Worship: Going with the Flow,” Worship Leader 12/8 (Nov. 2003): 27.

14.  “The unspeakable language” is proposed by Wagner. Richard Wagner, Oper und Drama, cited in Susanne K. Langer, Philosophy in a New Key: A Study in the Symbolism of Reason, Rite, and Art, 3rd ed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235. Edward Foley, Ritual Music: Studies in Liturgical Musicology (Beltsville, Md: Pastoral Press, 1995), 165. Bob Hurd, “Music,” The New Dictionary of Catholic Spirituality, ed. Michael Downey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93), 674-77.

15.  Mockus, Ritual Aspects of Art in the Worship Environment, 12.

16.  Louis Weil, “Prayer, Liturgical,” in The New dictionary of Sacramental Worship, ed. Peter E. Fink (Collegeville, Minnesota: The Liturgical Press, 1990), 949-50.

17.  Robert Vereecke, “Gestures, Liturgical,” in The New Dictionary of Sacramental Worship, 503-4; Cilbert Cope, “Gestrues,” in A New Dictionary of Liturgy and Worship, ed. J. G. Davies (London: SCM Press Ltd., 1986), 247. Jeremy Haselock, “Gestures,” in The New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Liturgy and Worship, ed. Paul Bradshaw (Louisville, London: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2), 228.

18.  J. Mockus, Ritual Aspects of Art in the Worship Environment (Berkeley, California: M.A. Thesis, 1988), 21, 51; Michael Downey, “Teaching Sacramental Theology,” Liturgy. August (1987): 64.

19.  4 parts of the Mass: The introductory rites, the liturgy of word, the liturgy of the eucharist and the concluding rite.